慈溪文明网首页>特色报道

前世“海上门户”勇抗敌 今生“桃花源”里奔小康

来源:慈溪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1-03-22
字体 [][打印][关闭]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慈溪红色印记系列报道   

    春初时节,乍暖还寒。走进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古窑浦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大门,一块黑色的纪念碑映入眼帘,在树叶沙沙作响的背景声里,显得尤为肃穆,让探访的游客隔着时空的屏障,似乎就能听到战火纷飞的遥远年代里,响起铿锵激昂的英雄战歌……

  “敌后抗日时期,从五支四大一落脚,便在古窑浦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二楼陈列馆里传来了一位老者洪亮的声音,是陈长根老人又在接待前来探访红色印记的游客。作为土生土长的古窑浦人,他已经在此义务讲解了13年。

图为市民在陈列馆参观。(摄影  陈邦强)

  陈列馆虽场地不大,但“五脏俱全”,有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南渡、北撤时乘坐的渔船模型,海防大队队长张大鹏的办公桌实物,以及百余幅照片并配有翔实的文字介绍,一张张图、一幅幅画、一件件老物件,将人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1年6月18日,刚到三北不久的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在崇寿相公殿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后向东南行进。部队与三北地方党组织建立横向关系后,7月下旬,五支四大在古窑浦建立了第一个部队办事处,开展税收、情报、联络、民运和统战工作。9月后又成立五支四大总办事处,在办事处领导下,民运同志积极发动群众,成立了抗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古窑浦成为了新四军的后方基地之一。

  伏龙山高大,海王山低矮,古窑浦位于两山之间,成为来往船只的天然航标。部队从海上来,只要晚上有光,左边看到浸入海里的伏龙山,右边看到海中央的海王山,随后船头对准五磊山顶,直航便达古窑浦口。要是偏左了,那就是淞浦、淡水泓;偏右了,那就是淹浦、直落浦。古窑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浙东一带海上出入的一个主要航道,进一步造就了它“海上门户”的地位。

  1942年6月下旬,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谭启龙等率五支一大100多人从浦东马勒港出发,经一夜航行到达古窑浦。不久,中共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也到达三北。他们与中共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会合,成立了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会见了王文祥等人,并传达了华中局关于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接上了与浙东地方党组织的关系。7月,苏北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一师派何克希等人在古窑浦登陆,在鸣鹤宓家埭与谭启龙等会合,并在宓家埭和金仙寺先后成立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浙江纵队海防大队以古窑浦为重要据点,扼守古窑浦渡口,开展对敌斗争工作。至今,古窑浦坊间还流传着“村民家家住过新四军”的说法。

  从1943年春节后到1944年8月,华中局、军部和一师陆续派重要干部来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都是经海防大队的运输船载至古窑浦登陆,这300多位领导和骨干在根据地的党、政、军、财、文等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5年8月,抗战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却挑起内战。9月20日,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9月底,谭启龙、刘亨云、张翼翔、黄知真率领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党政干部约5000人在古窑浦北边的渡口陆续北撤。古窑浦村民全力支持部队的北撤行动,谭启龙在下船前宣读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在这篇饱蘸离别泪水、情深意切的告别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浙东新四军广大指导员对浙东人民极其深厚的感情,洋溢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至此,古窑浦这个开荒发展起来的海边小村,成为了抗战时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联系外界的咽喉之地、根据地游击区的红色堡垒村。

  沧海桑田,80年过去了,昔日的“海上门户”如今已摇身变成民风和谐、村民富足的“桃花源”。每年三月,桃花齐崭崭盛开,场面蔚为壮观。人在桃林穿行,宛如置身现代版桃花源,闻花香、听花语、拍花景、晒花照,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掌起镇全力打造以三塘横江两侧作为水蜜桃主导产业区的万亩水蜜桃精品园建设项目。政府对农田水利、农田改造和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把农村分散的土地通过互换、租赁等形式进行流转,推进了桃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水蜜桃栽培面积从2000年初的1500亩,增加到现在的4000余亩;总产量从原来的1200吨增长到现在的6000余吨;平均亩产从原来的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万元,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桃香飘万里,宾客上门来。如今古窑浦的村民正朝着和美的小康生活一路高歌前行。(慈溪日报)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俞烃

慈溪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慈溪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慈溪新闻网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